党组织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教育的方法
党组织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工作,要有组织、有计划地进行;要紧密结合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、工作实际,循序渐进,坚持经常进行。方法要切实可行,形式要生动活泼,逐步形成制度。
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方法:
1.党支部指定一至两名正式党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,对他们经常进行帮助。
2.吸收入党积极分子听党课,参加讨论接收新党员的支部大会和入党宣誓仪式,以及党内组织的有教育意义的其他活动。
3.为入党积极分子提供接受锻炼和考验的机会,给他们分配一定的社会工作,并检查完成的情况。在他们完成社会工作中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。
4.要求入党积极分子经常向党组织和培养联系人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,党支部定期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考察,肯定成绩,指出不足和努力方向。
5.根据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,培训时主要学习党的基本知识、政治理论等。
党组织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的主要内容
入党申请人被党组织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后,党组织要针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和工作实际,结合党的中心任务,对他们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、毛泽东思想、邓小平理论、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、科学发展观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,党的路线、方针、政策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,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、作风教育,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,以及怎样正确做一名共产党员的教育等。
党组织应定期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考察
入党积极分子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,只是向党组织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和入党愿望。要衡量入党积极分子是否具备党员条件,不仅要看他向党组织表示的愿望和态度,更重要的是要看他的真实思想和实际行动。要全面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入党积极分子的真实思想和实际行动,就要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表现情况进行定期考察。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定期考察是对其声明和行动是否统一的检验。这是保证发展新党员的质量,防止不符合党员条件的人进入党内的重要措施。
党组织对入党积极分子定期考察的主要内容是: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觉悟、道德品质、入党动机、工作学习情况和现实表现等。
考察结果要有记录,作为衡量入党积极分子是否具备党员条件的重要依据。
要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动态管理机制
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动态管理机制,及时调整不合格人员,是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,也是切实保证发展党员质量的需要。
党组织要对入党积极分子队伍进行动态管理,要在考察的基础上,经常研究分析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状况,及时把新发现的先进分子吸收到这支队伍中,把不能继续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人及时调整出去,使入党积极分子队伍这个“蓄水池”保持一个相当大的数量,而且保证这个“蓄水池”里的“水”都是较高质量。这样,才能切实保证新发展党员的质量。
实行入党积极分子动态管理,一方面要坚持条件,不能把不具备条件的人留在这支队伍里;另一方面,又要历史地、全面地、发展地看待一些基本素质好,但还有缺点和毛病的人,相信他们在一定条件下是会转变的。对于经过长时间的教育仍然不见效的,就应当作必要的调整。
入党积极分子工作、学习单位发生变动, 原党组织应该做的工作
入党积极分子因工作需要调整工作岗位部门,或因参军、上学、工作、结婚等,由甲单位调到乙单位,或有甲地调到乙地,原单位(居住地)党组织应将他们的入党申请书、思想汇报以及培养教育中考察记录、鉴定和组织意见等有关材料,清点整理后及时转交入党积极分子调入的单位和地点,或不能确认入党积极分子调入单位(居住地)党组织是否健全,可通过入党积极分子调入单位(居住地)的上级党组织移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