践行初心,就不会迷失方向;担当使命,就不会精神懈怠。今年的党史学习教育,就是一次明确价值指向的初心之旅,也是一次焕起奋斗动力的使命之行。
仙游县委书记吴文恩参观木兰溪治理展示厅
履新伊始,仙游县委书记吴文恩就到游洋上宫支部、钟山省委旧址瞻仰纪念馆,重温入党誓词。近日,吴文恩又到王于洁烈士纪念馆、木兰溪治理展示厅参观,参加县委办主题党日活动,听取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汇报,立誓把党建引领乡村振兴“红色引擎”铸造得更加坚强有力,引导全县党员干部赓续红色血脉,奋进“十四五”,建功新时代。
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宝贵经验,仙游县有效搭建党史学习教育载体,广泛开展内容丰富、主题鲜明、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和为民办实事实践活动,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,激发全县党员干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听党话、感党恩、跟党走,汇聚起实施兴城市、强产业“双轮”驱动,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强劲力量。
艺心向党 唱响革命旋律
追寻红色文化的来踪去路,彰显党在革命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精神价值。
7月2日,仙游县鲤声剧团推出红色题材现代莆仙戏《闽中英烈传》,献礼建党100周年。连日来通过戏剧进社区、进校园,为更多的人带来一场精神上的红色洗礼。
莆仙戏《闽中英烈传》剧照
《闽中英烈传》根据史实改编,生动演绎了1937年郭永华、王于洁等闽中革命先烈的英雄形象,彰显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、崇高的价值追求、不惧牺牲的精神品质,为广大党员干部上了一堂了解莆仙地区革命历史的文艺党课。
为确保党史学习教育持续升温、有效开展,仙游县印发《关于广泛开展“永远跟党走”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》,社会各界积极响应,组织开展《木兰溪百景图》作品展、“建党百年 巾帼礼赞”经典诗歌朗诵比赛、“百年党旗红 启航新征程”短视频大赛、“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”党史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,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这门“必修课”走实走心、见行见效。
今年以来,仙游县精心策划文艺精品创作,广泛开展系列群众文化活动,奉上精彩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,让人民深刻感受中国共产党百年丰功伟绩,从中不断汲取奋勇前进的强大力量。
6月30日,仙游县教育局举行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,涵盖舞蹈、声乐、朗诵、戏曲、武术等多种形式,通过光、声、影传递着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,激励人们不忘来时路,走好新征程;推动全县各学校开展“唱红歌·颂党恩”师生合唱比赛活动、“新时代好少年·红心向党”主题教育读书、“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”主题征文、“迎建党百年首届人工智能、机器人现场搭建与编程大赛”等系列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,营造团结奋进开新局的浓厚氛围。
6月27日,枫亭塔斗山公园薛介民、姚明珠先进事迹展览馆开馆。在当晚庆祝党百年华诞主题晚会上,播放了视频《革命伉俪薛介民和姚明珠的故事》,烈士族亲薛国平上台讲述先辈的家国情怀,中学生朗诵薛介民的言志诗《没有眼泪》,沧溪边防派出所民警合唱薛介民作词的歌曲《游击队进行曲》。革命先烈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,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。
百幅摄影,精美展板。6月16日,县革命烈士陵园、县博物馆联合启动仙游人民革命斗争史图片展走进校园活动。展览以星火燎原、风展红旗、革命斗争、迎接解放四个单元为时间轴,以图文结合形式还原历史事件,展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仙游一大批优秀儿女寻找光明、百折不挠、顽强斗争的革命历程,将红色文化的种子洒向学生的心田。
公益放映,文化惠民。县文旅局开展“红心永向党 光影映初心”红色电影进村居活动,25支电影放映小分队,配备17台数字电影机,共放映红色电影1400多场次,受教育群众超过8万人次,推动党史教育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
县方志办编发《仙游英烈》,通过讲好英烈的故事,传播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,引导广大党员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。
红色基地 赓续精神血脉
一个个红色地标亮起来,一段段红色历史活起来。所以说,一个红色基地就是一座革命丰碑。
今年仙游县1025个党支部来到了红色基地,开展主题党日活动,重温入党誓词,体验身边看得见、摸得着、能感触的鲜活历史,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、彰显红色文化、弘扬红色精神。
历史不容忘却。全县广大党员来到了境内三处省委驻地旧址,在群山环绕间聆听那段刻骨铭心的红色记忆,感受绿林深处跃动的历史脉搏,汲取奋进力量。
他们走进钟山临水村上湖底省委旧址,一座传统的四合院落古民居,大家流连在革命历史展示区、红色记忆主题公园、红军操练场,学习当时闽江、闽中两特委领导人会议的动员报告《论狭隘经验》。
石苍高阳村省委旧址
他们走进石苍高阳村高坪尖省委旧址,一座黛瓦白墙的温氏宗祠,大家徜徉在纪念馆、红色文化广场、党史学习教育基地,学习珍贵的革命史料,做到知史爱党、知史爱国,更加坚定理想信念。
他们走进西苑顶东湖省委旧址,一座百年历史的黄氏宗祠,大家专注在红色记忆展馆、瞭望台,学习省委机关干部扩大会议的报告《反对斗争中的主观主义》,追忆老一辈革命者的信仰与艰辛。
1943年9月至1944年6月间,省委机关分两批南迁闽中,在仙游多地留下战斗足迹。当地党组织和革命群众倾尽所有支援保护省委机关,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,铸就了光照千秋的革命精神。
穿越时空,叩问初心。他们走进游洋镇兴山村中共上宫支部旧址,一座纪念南宋文天祥而建馨山书院,听“五老”人员回忆陈国柱当时开挖的古井、手植的桂花树,感受共产党人在兴泰山区撒播的革命火种,崇敬革命者桂花香远溢的高尚情操。
今年,上宫支部旧址被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为全省100个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之一,成为仙游县唯一上榜教育基地。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,共有近800个单位1万多位党员前往参观学习。
为了满足全县45776名党员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思想洗礼的需要,仙游县广泛开展革命遗址普查与保护工作,深入走访当事人、知情人,采用实地调查和档案核查相结合的方式,逐一审核革命遗址的真实性、价值性和可利用性,最终确定县域革命遗址80处,选择35个革命遗址,辑录成《初心地图》一书,把党的故事、革命故事、英雄故事诠释得更生动鲜活,为赓续红色资源精神血脉夯实基础。
截至目前,全县党史学习教育学习点共接待党员干部群众1117批次约4.5万人次,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。
办好实事 诠释责任担当
“民生服务永远在路上。”为满足群众从“有学上”到“方便上学”“上好学”的愿望,仙游县又有9所公办小学及幼儿园将于今秋建成投用,可新增小学学位1620个,幼儿园学位2000多个,赢得适龄学生家长连连喝彩。
仙游人口118万,现有全日制在校生(含幼儿园)15万多人。继去年县里实施11所小学、13所幼儿园的教育工程包,从项目确定到开工仅用了9个月时间,共新增学位1.3万个。面对人民对优质教育的新期待,今年该县教育建设项目有16个,计划投资2.6亿元,规划建设面积85578平方米,新增学位7760个。
新征程上,仙游县聚焦群众的“急难愁盼”,把“问题清单”变成“履职清单”,他们面向县直各单位、各乡镇(街道)征集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活动事项577件,累计完成198件。县处级领导干部坚持带头办、现场办、紧盯办,目前共为民办实事55件。县里还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219支,设立党员先锋岗、责任区71个,用“辛苦指数”提升“满意指数”。
日前,仙游县下达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资金1662.5万元,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。此次下发的财政奖补资金,优先对群众呼声高、需求急的项目予以支持,将帮助70多个行政村解决小型项目建设资金瓶颈问题,建设内容涵盖美化亮化、村道硬化、安全饮水、小型水利、文体活动广场等。
在政务服务上,提效能、更便民。自5月中旬起,仙游县公安局进一步扩大户政业务“全县通办”受理范围,新增赖店、盖尾、郊尾等12个派出所可受理全县所有派出所户籍窗口业务。“原本需要回到户籍地办理的子女出生户口登记业务,如今在附近派出所十分钟就可办完,节省了很多时间。”在郊尾镇务工的王女士说。
县法院开展审判执行服务质量提升行动,上半年累计平均审理天数、结案率等指标居全省法院前列;县委政法委聚焦“矛盾纠纷联调、社区服务联建、社会治安联防、行政执法联合、基层平安联创、应急处置联动”,推进10个“综治+”社区治理中心示范点建设,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发生。
宋桥花园小区安置房
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实践活动开展以来,这样的暖心事,还有很多。县卫健局围绕百姓“看病难”问题,抓紧推进总投资12亿的县医院迁建项目建设,目前传染楼已封顶,门诊楼、住院楼地下室建设完成过半;实施仙游籍名医回归工程,柔性引进医疗卫生人才,县总医院、县妇幼保健院省级名医“师带徒”工作室揭牌成立;县总医院鲤城分院联合病房启用,让仙游人民享受到优质充裕的医疗资源。
当下全县有60岁以上老人16万多人,县民政局针对老人“养老难”问题,建成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0多个,支持社会力量兴办金溪村幸福院、东门日间照料中心、颐康养老院等养老服务项目,完善经济困难的失能老人养老护理服务补贴制度,健全养老服务保障机制,让老人颐养天年。
团县委与仙游农商银行创建莆田市首家青年主题银行,推出了“新一贷”青年创业贷款、青创卡等多款专属金融产品,目前累计发放“新一贷”青年创业贷款4130笔,余额36792万元。未来5年内,该县计划投放青年服务乡村振兴创业计划专项资金10亿元,有效助力青年创新创业。
从细处着手,办好为民实事。仙游县长吴海端倾力棚户区改造,优化人居环境,6月29日万福乾顶洋二期9栋安置房交付给441户拆迁户,他向回迁居民代表交付新居钥匙,慰问拆迁先进、困难户、党员代表,表示全力以赴打造精品社区,努力改善民生。吴海端坚持每月到12345便民服务平台,接听群众来电,回应群众关切,截至7月20日累计接线182件,已经办理169件,正在跟踪13件,做到高效对接,逐个解决,妥善处理各类问题,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。
更可喜的是,仙游县帮助老区人民深入挖掘革命文物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,开发文化创意产品,打造“红色+乡村”“红色+文创”“红色+民俗”等红色旅游复合型产品,譬如临水村建成了集农产品展销、电商物流、特色民宿、乡食餐饮为一体的新社区;高阳村推进“红色旅游+”融合,使村民种的乌笋干、高坪茶,酿的蜂蜜成了抢手货,促进农民增收;田利村推出“走红军路、唱红军歌、品红军饭”红色研学线路,把山里的茶油、土鸡蛋、生态米、苦笋等“绿色产品”卖到山外;眼下很多老区村基本形成“有的看、留得下、待得住、带得走、想再来”的旅游新业态,实现兴村富民。
文章来源:福建省仙游县委报道组